文|“廣電獨家”記者 楊余
國內的電視脫口秀節目早期多以訪談形式出現,以《實話實說》《藝術人生》《魯豫有約》等為代表,后來又出現了《壹周立波秀》《今晚80后脫口秀》《金星秀》等電視脫口秀節目。
如今,大部分的電視黃金時段已經被棚外真人秀等節目霸占,脫口秀節目生存空間狹小,處于名副其實的低潮期。
從《大鵬嘚吧嘚》到《火星情報局》,再到時下正熱播點擊量已經破4億的《暴走法條君》,網綜脫口秀節目越來越多。毫不夸張地說,脫口秀節目在網絡平臺找到了廣闊的生長空間。
網生"脫口秀+"的N種可能
2016年以來,優酷、愛奇藝、騰訊視頻、樂視視頻等主流視頻網站的自制綜藝業務全面爆發,單是由專業綜藝制作團隊打造的節目就有近100檔,新增節目近30檔。
其中,泛脫口秀類節目仍是主流,數量占比近三分之一,包括《火星情報局》《暴走法條君》《哇!大學生來了》等。此類節目在視頻點擊量、社交平臺話題量等用戶關注度方面的表現也十分"搶眼"。在Vlinkage上半年網綜播放量TOP20排名中,有近一半的節目屬于泛脫口秀類別。
單一的節目形態已經受到觀眾和市場的冷落,網生泛"脫口秀+"節目則受到了熱情追捧。泛"脫口秀+"節目往往是兩種及以上的節目元素結合,以更加靈活的節目形態,展示了更加豐富、有趣的節目內容。
比如,明星美食脫口秀節目《拜托了冰箱》將明星訪談與美食巧妙融合,被稱為美食版的明星訪談,讓用戶眼前一亮?!杜嫉胃枭癜 贰痘鹦乔閳缶帧贰侗┳叻l君》等是在脫口秀基礎上,分別與音樂推理、喜劇表演、辯論、劇情等嘗試了新的嫁接玩法。
"看好《火星情報局》《暴走法條君》,是因為此類節目滿足了用戶多元的好奇心,運用他們樂于接受的方式,將其對待生活和世界的態度與方式盡情展示。"優酷土豆娛樂節目中心總經理宋秉華告訴"廣電獨家"。
"脫口秀節目對于網絡視頻平臺來說,有種'四兩撥千斤'的作用。"談及脫口秀節目深受網絡原住民歡迎的原因,唯眾傳媒新媒體部總監、《暴走法條君》節目監制沈燕說到。
"一是普世性、有討論性的話題讓網民有代入感;再有脫口秀節目在細節呈現、語言風格等方面非常直給,與場景移動化、時間碎片化等用戶使用習慣相匹配。"
互聯網用戶對內容的要求現在是"上帝視角",用戶體驗要求極高,反饋很直接。這也從一個側面提醒著內容制作方,是時候從導演思維轉換到用戶思維上來了。
"網感"真的是個偽命題?
"網感"是所有網綜節目繞不開的一大課題,"對于網感轉化的理解越來越多元。"宋秉華認為,"我覺得網感就是要比電視更加尊重觀眾的感受,而非創作人的表現欲。"
對《暴走法條君》的創作團隊來說,"網感"可能就是不斷自我顛覆的過程,它恰如其分地詮釋了"你以為的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?"這句話的真諦。
用戶是誰?用戶喜歡什么?用戶關心什么?這是內容制作方感知"網感"的第一步,也是節目突破"選題荒"的源頭?!侗┳叻l君》以優酷平臺的大數據調查與分析為基礎,走進大學校園,與目標用戶面對面交流。
"你可以直接問他,為什么喜歡這個人,為什么討厭那個人,這比平臺數據更鮮活,顛覆了初期的創作思路。"《暴走法條君》制片人&總導演劉嫻表示,"受眾未必只有90后,也有很多80后。與新奇話題相比,他們更關心一些普世性話題。"
從已經播出的八期節目來看,網絡熱議度最高的是"這么摳都有老婆我不服"和"綠茶是裝的愛你是真的"。不一而同的是,兩期節目都沒有什么大牌明星,而話題的普世性、可辯性、對抗性比較強,容易引發用戶代入與參與。
網絡環境的強互動與重參與性,是網生節目實現即時性創新的關鍵,這也是電視節目無法企及的高效率。《暴走法條君》初期和市面上的大多數網綜節目一樣,在綜藝部分著力更多,但不少用戶并不買賬,希望看到多元價值觀的碰撞,而不是憑空逗樂。于是,節目組迅速提升了觀點、辯論部分占比,如今綜藝與觀點"平分秋色"。
與電視觀眾不同,網絡用戶帶著目標而來,這意味著節目內容要直給,似乎是節奏越快越好,其實不然。《暴走法條君》前兩期節目中每期有兩個話題,卻被用戶"吐槽"不過癮,調整為每期一個話題后,才牢牢抓住了觀眾的注意力。
其實,不光是節目受眾,就連創作團隊內部也出現了有趣的"反水"現象。劉嫻說,"開始你特別想吐槽某種人,當你看了很多資料,跟很多人聊完以后,你會覺得這種人其實也蠻好的。"
難怪有人感嘆"網感其實是個偽命題",因為很難給它準確定義。但可以確信的是,追求"網感"最核心的還是要把節目內容本身做好,這是最基礎的,而做好內容就需要注重用戶體驗與及時互動,不斷完成自我顛覆。
"有意思更有意義"
網綜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青睞并不是偶然,它是公認的"減壓艙",但是簡單的搞笑娛樂或是秀下限已經很難滿足用戶的"刁鉆"口味,那就需要在價值觀表達、觀點碰撞方面挖空心思,為用戶提供更多參與的動力和樂趣。
與《奇葩說》主打"辯論",《你正常嗎?》主打"調查",《火星情報局》主打"提案",《拜托了冰箱》主打"美食"不同,《暴走法條君》選擇了一塊更難啃的骨頭——劇情化。
法庭之上,主持人及嘉賓借助各宗"罪"演繹劇情,這是不簡單的,任何一個環節做得不那么細致,都會導致節目陷入尷尬。劇情演繹是否高明,則需要不斷磨合和嘗試。
法官袍、律師袍、庭警"法條君"、證物箱等都是用來強化法庭的儀式感,但法庭并不只是"外衣"這么簡單,"它借用了法庭上的一種講話秩序,所有人都對法官講話,而不是兩邊對吵,讓所有觀點都有被傾聽到的機會。"宋秉華說。
借用"無厘頭"的表達方式、讓人意向不到的鬼畜懲罰方式及"石頭剪刀布定勝負"的搞怪設計,形成了"一本正經說鬼話"的"笑果"。
"這個節目絕不是一個簡簡單單逗笑、搞樂,我每次審完片都會覺得很有沖擊。"在優酷監制團隊的汪軍鵬看來,"男友娘炮""朋友圈裝逼罪""瑪麗蘇成癮罪"等話題本身并沒有對與錯,也沒有標準答案,主旨是要包容、尊重和多元的價值取向。
在呈現多元價值觀沖突之后,節目還要走心。只有走心,才能讓節目深入人心。
比如在節目中,謝娜提到她一直以來很摳門,其實是因為之前窮怕了;宋小寶曾袒露,為了演出效果而不斷"扮丑"的心路歷程,"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好的心態,難道像我長這樣就不活了嗎?"這些真實的情感分享,引發了用戶的情感共鳴,也增加了節目的可看性和傳播爆點。
不可忽略的是,在泛脫口秀網綜節目"當道",模式扎堆、跟風現象嚴重的市場環境下,《暴走法條君》在模式創新、具體環節微創新等方面作出了諸多有益嘗試。比如將嚴肅的法庭現場搬進了娛樂的語境之中,形成反差效果;節目開頭加入明星互拋狠話加懲罰環節;讓明星化身當事人,演繹"呈堂證供"……
"有意思更要有意義,其實也是從網友需求出發。要平衡好兩者的關系,其實并不容易。"沈燕告訴"廣電獨家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