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7日晚7點,在這個特殊的時點,一首名叫《子》的歌曲,突然在湘西最大的自媒體平臺“大湘西”首播,并通過微信朋友圈瘋狂傳播。
據記者了解,這場朋友圈里突如其來的“狂歡”,不僅是因為音樂與歌手本身,還關乎歌詞的創意與湘西民間民族文化的境況。
別出心裁的混搭
歌曲《子》由搖滾樂隊--素樂團的詞曲作者黃摩崖與羅卿擔綱創作,邀請國家級非遺項目酉水船工號子的傳承人張明松,與國家級非遺項目湘西苗族民歌的傳承人吳廷翠合唱,因此,無論從歌曲題材還是演唱形式上,這都是一首主打“搖滾+非遺”的創意作品。眾多網友在收聽后紛紛表示“驚艷”、“創新”、“動聽”。
天馬行空的歌詞
《子》的詞作者黃摩崖是一位年少成名的青年作家,26歲便以《頭顱中國》一書亮相文壇,目前正投身于音樂文學的創作。“子”作為漢語中的萬能名詞后綴,本身有著無限的發揮空間,黃摩崖以此作為“詞眼”,借助近70個“子”為后綴的詞組,寫就了一篇天馬行空的唱詞。歌詞內容涵蓋了先秦諸子、詞牌名、衣食住行、男歡女愛、生老病死等,充分展現了“子”字包羅萬象的特點,也因此激發了網友的趣味跟風,紛紛以“子”遣詞造句。非遺專家田茂軍教授點評歌詞時說到:“穿越古今,溝通雅俗,文白夾雜,亦莊亦諧,信手拈來,獨具匠心”。
傳統文化的力量
如果說拿“子”字大做文章,是戳中了中國人共通的歷史經驗,那么歌詞中交替出現的“惱火”與“扎實”則戳中了鄉土的興奮點,這兩個詞是湘西人的口頭禪。經典與民俗的對話,使搖滾樂的批判精神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后的“鄉愁”,實現了深刻契合。這樣融通出新的音樂作品,之所以能誕生,既是決定于中國文化的厚重與湘西非遺資源的得天獨厚,同時也得益于近些年來非遺保護工作的大力推進,成果顯著。
“國學”與“非遺”這些概念已深入人心,不僅成為文藝創作者自覺利用的素材,也成為老百姓生活中的“高頻詞”。《子》能一夜爆紅,絕非一夜之功,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,《子》的流行是必然的。
湖南日報記者 彭業忠
通訊員 陳芳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