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劇、作者張小泱如是說:出于對文學的熱愛,從小學開始張小泱就讀了很多雜七雜八的書——有老師讓看的,也有老師不讓看的。大學的時候,在學校的圖書館里,他完成了第一本小說,不算長也不算短,十萬八字,講述了一群學習藝術的高中生在高考到來之前的青春掙扎,這部小說的手稿至今保存在張小泱的書櫥中。
2013年六月份的一個午后,百無聊賴的張小泱翻看著剛買的一部《北史》,當看完第一章時,忽然有了一股沖動,然后在電腦上敲出了三千字,這三千字就是后來他出版的《神奇的北魏》一書的第一章。這是一部關于歷史的書,充滿了大寫的朝堂權謀和黨同伐異。
于是,似乎一切都順理成章,之后張小泱的所有寫作,幾乎都與“歷史”掛上了鉤。”當他壯著膽子涉足影視行業時,又自然而然地將筆停在了古裝歷史劇這個圈子里。
Q1:您如何看待中國歷史劇?
張小泱:中國歷史劇代表了中國影視劇的最高水平,很多劇集,比如:《康熙王朝》、《漢武大帝》、《走向共和》、《大明王朝1566》、《甄嬛傳》、《瑯琊榜》等劇集,制作精良,演技精湛,堪稱良心之作,獲得了不錯的口碑,出品方也獲得了可觀的商業效益。
但對于一個固執的歷史劇發燒友來說,我所關注的,除了演員的表演,最能吸引我注意力的,是劇情和臺詞,即:劇情是否合理,臺詞是否嚴謹。歷史劇與現代劇最大的不同,恰恰是劇情具有較大主觀發揮性但又極容易跳脫,臺詞具有時代背景烙印卻極容易讓觀眾出戲。
Q2:您的意思是,古裝歷史劇的劇情與臺詞最為關鍵?
張小泱:的確如此,“劇情”與“臺詞”在古裝歷史劇中非常重要!這兩個要素,是和編劇息息相關的。
事實上,撇開那些拼顏值的男神女神們不談,“劇情”和“臺詞”,才是一部劇真正的靈魂。一部引起轟動的現象級電視劇,一定贏在劇情和臺詞上,比如近兩年大熱的《甄嬛傳》和《瑯琊榜》。
“劇本劇本,一劇之本。”——這句看似玩笑的話,卻點明了一個在韓國、美國等影視輸出大國普遍客觀存在的現象:編劇的重要地位。而編劇地位的重要,恰恰能說明“劇本”對于一部影視劇的關鍵作用。
畢竟,再好的導演,用再牛逼的演員,也撐不起一個爛故事。
Q3:從小說家轉為編劇,您覺得前景何在?
張小泱:其實,隨著中國人知識產權意識的漸漸明晰,中國編劇的道路會越來越坦蕩,而我們編劇所要做的,就是努力去用“故事”證明自身地位的重要,實現個人價值,創造更多的影視商業效益。
Q4:您最近在創作什么影視劇?
張小泱:嚴格意義上說,我會選擇小說和劇本齊頭并進的工作方式。這樣可以做到很有效的對比、分析,因而加強工作的契合度,讓作品的價值得到最有效的彰顯。舉例說,我所推薦影視劇《亂世歌》。
Q5:喔?這是一部怎樣的劇?
張小泱:《亂世歌》根據我曾經創作的歷史題材小說《三家分晉》所改編。
這個的事發生在春秋末年,立足權謀與仁義交織的特殊時代,講述這個時期的權謀爭霸、愛情悲劇,是地地道道的沒有任何雜質的“中國故事”。
因此從小說到劇本,就是一種延續,也是一種飛躍。
Q6:可以具體和我們分享一下嗎?
張小泱:我想將這部劇定義為“正劇”,而不是最近幾年泛濫的“古裝言情偶像劇”,這類劇節奏明快,情節夸張,但正因如此,也產生了很多問題,如:故事邏輯性欠缺,情節存在BUG,人物性格不穩定……
《甄嬛傳》、《羋月傳》、《瑯琊榜》等正劇或者“偏正”的劇在中國能獲得成功,證明正劇市場的巨大潛力,尤其是經過幾年大量粗制濫造的國產神劇的“摧殘”,中國觀眾對邏輯性強、文學性強、文化背景考究的正劇還是極為期待的。
在《亂世歌》中,我會將“愛情”和“權謀”兩條線索進行有機結合,讓“亂世”及特定的文化背景等不可抗力,成為男女主角愛情命運幾經波折的主要原因。
總的來說,《亂世歌》具有這種屬性:
這是一部男人版的“宮斗”大戲;
它有百轉千回的愛情;
它有蕩氣回腸的俠義;
它有驚心動魄的歷史;
它有波譎云詭的權謀;
它是一個值得期待的中國故事。
Q7:您平時會有怎樣的愛好?
張小泱:愛好很多,當然是研究歷史書籍、那是一種磨練人意志力的活動。當然還有寫詩、欣賞并練習書法、以及進行很多類型的評論式寫作。的確,這些都是我所熱愛的生活!
寫作這首《初雪》,還是過去的歲月。不過歲月再逝去,詩卻還在,文字的力量,有事再好不過。
的確,幾行清秀的字體,大抵就是生活的原初意義。
Q8:推薦您的幾部歷史文學作品吧!
看圖說話,一切故事都在書里!